向光(广播剧《给你的情书》主题曲)

向光(广播剧《给你的情书》主题曲)

歌手:苏少安

所属专辑:向光(广播剧《给你的情书》主题曲)

发行时间:2019-04-05

  • LRC歌词
  • 文本歌词

[00:00.00] 作词 : 苏少安

[00:01.00] 作曲 : 南豫

[00:03.51]向光(广播剧《给你的情书》主题曲)

[00:05.24]策划:夕见

[00:06.90]作编曲:南豫

[00:08.47]作词:苏少安【尘韵清魂】

[00:10.22]和声编写:墨橙

[00:12.13]演唱:赵爽【729声工场】

[00:14.46]人声demo:徐徐【729声工场】

[00:15.95]混音:杭州星云录音棚

[00:17.59]曲绘:冰酱

[00:19.24]PV:小雨【Days乐团】

[00:23.65]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吟唱新生①

[00:33.71]少女的心事揉入裙角细致的花纹

[00:43.02]有风吹来 吹走眼中迷雾 吹开舌底苦涩

[00:52.24]“何时你我脚下距离才能缩短三两寸?”

[01:01.42]世界从洞口分割 可见与可知组合②

[01:10.38]火堆燃烧的影子于墙壁跳跃无声

[01:19.13]有人以现象为真 有人追逐光的刻痕

[01:27.81]理想国的构造需要有太阳支撑

[01:37.14]穷尽我所能 本该从容赴身

[01:45.54]却忽不知白玫瑰足以和谁相称

[01:54.91]怎样才为常人 谁又沦为怪人

[02:04.37]假与真虚与实错与对 如何辨分

[02:14.29]——

[02:51.58]高高在上的神被世俗推倒讨戈

[03:00.02]少女的心事写入宝蓝色书页内侧

[03:09.20]有光明灭 明的是心头热 灭的是现世歌

[03:18.17]“是否最不应有抗争而只应高声附和?”

[03:27.76]虚实从洞口分割 可见与可知组合

[03:36.93]挣脱束缚的哲人对指责阖目无声

[03:45.49]荒诞并无谓正当 向往漂浮光的长河

[03:54.74]同样的尊重与被爱才叫做值得

[04:03.13]穷尽我所能 就该从容赴身

[04:11.71]去看看真实世界里的日月星辰

[04:21.27]纵使前路坎坷 纵有尖薄口舌

[04:30.45]也有赤诚无畏的魂魄 最是动人

[04:39.62]万物皆同源 理想并非高深

[04:47.97]真假与对错的距离也不过几寸

[04:57.77]世界迎光降生 我亦向光而奔

[05:07.22]献出最滚烫的魂魄与 坚定眼神

[05:17.32]注:

[05:18.72]①:“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阿利盖利·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

[05:22.51]《新生》是其写给喜欢而未在一起的少女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

[05:27.15]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

[05:29.65]②: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比喻”。

[05:32.25]里面对应着“可见世界”中的“可见”和“可知”部分以及“可知世界”中的“可见”和“可知”部分。

作词 : 苏少安

作曲 : 南豫

向光(广播剧《给你的情书》主题曲)

策划:夕见

作编曲:南豫

作词:苏少安【尘韵清魂】

和声编写:墨橙

演唱:赵爽【729声工场】

人声demo:徐徐【729声工场】

混音:杭州星云录音棚

曲绘:冰酱

PV:小雨【Days乐团】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吟唱新生①

少女的心事揉入裙角细致的花纹

有风吹来 吹走眼中迷雾 吹开舌底苦涩

“何时你我脚下距离才能缩短三两寸?”

世界从洞口分割 可见与可知组合②

火堆燃烧的影子于墙壁跳跃无声

有人以现象为真 有人追逐光的刻痕

理想国的构造需要有太阳支撑

穷尽我所能 本该从容赴身

却忽不知白玫瑰足以和谁相称

怎样才为常人 谁又沦为怪人

假与真虚与实错与对 如何辨分

——

高高在上的神被世俗推倒讨戈

少女的心事写入宝蓝色书页内侧

有光明灭 明的是心头热 灭的是现世歌

“是否最不应有抗争而只应高声附和?”

虚实从洞口分割 可见与可知组合

挣脱束缚的哲人对指责阖目无声

荒诞并无谓正当 向往漂浮光的长河

同样的尊重与被爱才叫做值得

穷尽我所能 就该从容赴身

去看看真实世界里的日月星辰

纵使前路坎坷 纵有尖薄口舌

也有赤诚无畏的魂魄 最是动人

万物皆同源 理想并非高深

真假与对错的距离也不过几寸

世界迎光降生 我亦向光而奔

献出最滚烫的魂魄与 坚定眼神

注:

①:“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阿利盖利·但丁。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诗人。

《新生》是其写给喜欢而未在一起的少女的三十一首抒情诗,以散文相连缀。

诗中抒发了诗人对少女深挚的感情。

②:柏拉图《理想国》中提出的“洞穴比喻”。

里面对应着“可见世界”中的“可见”和“可知”部分以及“可知世界”中的“可见”和“可知”部分。

暂无该曲谱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