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 Barenboim

Daniel Barenboim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英语:Daniel Barenboim,1942年11月15日-),犹太裔钢琴家、指挥家。在其职业生涯中,巴伦博伊姆与古典音乐领域的数个主要团体有密切的合作,这包括了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巴黎管弦乐队(首席指挥)、斯卡拉大剧院(音乐总监),以及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现任

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英语:Daniel Barenboim,1942年11月15日-),犹太裔钢琴家、指挥家。在其职业生涯中,巴伦博伊姆与古典音乐领域的数个主要团体有密切的合作,这包括了芝加哥交响乐团(音乐总监)、巴黎管弦乐队(首席指挥)、斯卡拉大剧院(音乐总监),以及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监,现任)。

生平

1942年11月15日,巴伦博伊姆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其父恩里克·巴伦博伊姆(Enrique Barenboim)为第三代俄裔犹太移民,其母艾达(Aida Schuster)则是阿根廷本地人。自五岁起,他开始同母亲学习钢琴,而后则向父亲学习,并在七岁时完成了第一次演出。

1952年,巴伦博伊姆随父母移居建国不久的以色列之港市特拉维夫。两年后的夏季,巴伦博伊姆前往奥地利萨尔茨堡,在那里他参与了马克维奇的指挥课程,并有机会为柏林爱乐的指挥富特文格勒演奏,富特文格勒亦成为巴伦博伊姆的理型,对其音乐理念有重大的启发。富特文格勒相当惊讶于年轻巴伦博伊姆的才能,并邀请巴伦博伊姆与柏林爱乐合作(演奏贝多芬第一号钢琴协奏曲),但出于对战争阴影的顾虑,这一邀请由其父代为拒绝。

1952年,巴伦博伊姆以十岁之龄在维也纳、罗马等地登台,这是他的钢琴生涯初登场。1955年,巴伦博伊姆于法国巴黎演奏,同时从娜迪亚·布朗热学习和声学、作曲。1957年,巴伦博伊姆于美国纽约同指挥斯托科夫斯基合作,并开始了频繁来往欧、美、澳大利亚的钢琴演奏家生涯。1967年,巴伦博伊姆与未婚妻杰奎琳·杜普蕾、指挥祖宾·梅塔以及小提琴家帕尔曼、祖克曼在1969年一次募款音乐会上齐聚一堂,演奏的曲目是舒伯特的五重奏作品《鳟鱼》。

相较于早期较为专注于古典主义时期,自1990年代开始,巴伦博伊姆在现场钢琴演奏的曲目有着显著的成长,除了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以及《哥德堡变奏曲》之外,他亦演奏二十世纪的作品,如德彪西的《前奏曲》以及阿尔班尼士的《伊贝利亚》。此外,他对爵士乐以及南美民谣也投以关注。

1966年,巴伦博伊姆在伦敦的阿比路录音室指挥英国室内乐团演奏,完成指挥生涯的初登场,继而开始在欧洲、美国的乐队获得登台机会。1973年,他在爱丁堡音乐节指挥莫扎特歌剧《唐·乔望尼》。1975年,巴伦博伊姆接替乔治·索尔蒂,成为巴黎管弦乐团首席指挥,开始大量接触现代音乐作品,直到1989年离任为止。

1981年,巴伦博伊姆在拜鲁特登台,此一决定对于他的犹太身份有着指标性的意义,直到1999年为止他都在此指挥,曲目则有《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帕西法尔》和《尼伯龙根的指环》等。1991年再次担任索尔蒂的接班人,成为美国芝加哥交响乐团的首席指挥,他在芝加哥的生涯则一直延续到2006年(6月17日)止。对于美国职业乐队(以及其音乐总监)所必须承担的募款重任,巴伦博伊姆曾公开表达不满。

1992年起,巴伦博伊姆担任柏林国立歌剧院的艺术指导以及音乐总监职,2000年当选柏林国立乐队终身首席指挥,对于这座剧院的音乐水平及地位做出了显著的贡献。2006年,里卡多·穆蒂自米兰斯卡拉大剧院辞去,巴伦博伊姆成为该院首席客席指挥,继而于2011年成为该院音乐总监。2011-12乐季,他以莫扎特歌剧《唐·乔凡尼》为该院开幕。

2006年,巴伦博伊姆接受英国广播公司约翰·赖特的访问,制作了五期名为《起初只有声音》(英语:In the Beginning was Sound)的教育性节目。这档节目在不同的地方录制,包括伦敦、芝加哥、柏林和耶路撒冷等地,是一次规模可观的工程(可参考资讯栏之录音档)。同年,在纽约爱乐音乐总监继任的选拔中,洛林·马泽尔提名了巴伦博伊姆担任自己的继任者,但由于早前在美国工作的不快经验,巴伦博伊姆婉谢了这份邀请,并表示“现时并不考虑在美国的永久职位”。不过,2008年他转而在大都会歌剧院登台(在此的初登场),指挥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庆祝该院第四百五十场歌剧制作。

2009年,巴伦博伊姆首次指挥维也纳爱乐新年音乐会,在新年贺词中,他表达了对中东和平的许愿。2014年,巴伦博伊姆第二次在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登台。2022年,时隔八年,巴伦博伊姆第三度登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

录音

生涯早期的巴伦博伊姆首先专注于古典主义时期的作品,值得关注的作品有莫扎特、贝多芬与舒伯特等人的全本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的全本钢琴协奏曲(指挥英国室内乐团,并亲任独奏),贝多芬的全本钢琴协奏曲(与奥托·克伦佩勒、新爱乐管弦乐团合作)等录音。浪漫主义时期则是小有涉猎,包括勃拉姆斯的钢琴协奏曲(与约翰·巴比罗利合作)、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以及肖邦的夜曲等。室内乐作品方面,巴伦博伊姆与杜普蕾、帕尔曼、祖克曼等人留有可观的录音,包括了莫扎特的全本小提琴奏鸣曲(与帕尔曼),勃拉姆斯的全本奏鸣曲(小提琴两套,分别与帕尔曼、祖克曼合作;大提琴一套,与杜普蕾合作),贝多芬与柴可夫斯基的三重奏,以及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

管弦乐录音方面,巴伦博伊姆录有贝多芬、勃拉姆斯、布鲁克纳、舒伯特与舒曼等人的全本交响曲,莫扎特的“洛伦佐三部曲”(指《费加罗的婚礼》、《唐·乔万尼》、《女人皆如此》三剧。),瓦格纳的部分作品(包括巨制《指环》四部曲),以及许多协奏曲作品(例如:维拉-罗伯斯的吉他协奏曲)。巴伦博伊姆似乎对马勒作品的接受程度较低,不过这点后来亦有所改观,他并灌录了马勒的第五、第七与第九交响曲,以及《大地之歌》。

2017年,为了庆祝巴伦博伊姆的七十五岁生日,德国留声机公司特别集结了39CD的套装唱片出版。索尼音乐亦有类似的规划,但规模更大。

风格

巴伦博伊姆对于根植于音乐学考证而来的研究成果(如风行一时的复古风格演奏)兴趣不大,聆听他的贝多芬交响曲全集录音,可以发现他的诠释较为折衷,也较偏向二十世纪早期的风格,而较少采用音乐学者(如英国的戴尔玛(Jonathan Del Mar))在重新校订的乐谱中所做出的改变。同样地,他也反对根据史料去设定演奏演奏速度,即使是出自作曲家本意的拍节器标示。巴伦博伊姆对演奏速度的主张是:在考量和声与和声节奏的前提下,从音乐中找出最为合适的速度选择。在这样的主张下,他的贝多芬交响曲与古乐指挥如津曼(David Zinman)、诺灵顿(Roger Norrington)等人有着显著的差异。

在钢琴演奏方面,巴伦博伊姆在演奏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时,不吝于使用延音踏板──巴赫时代的键盘乐器无此装置──的诠释方式,也与上文的诠释路线相切合。巴伦博伊姆指下的巴赫,与“将钢琴视为键琴使用”的古尔德所演奏的几无残响的声音相比,自然显出其音乐中浪漫、人性化的一面。在演奏赋格时,巴伦博伊姆经常将特定的声部以较大的力度弹奏,而某些学者认为,这样的作法在贝多芬的年代就已存在。巴伦博伊姆对此则是表示,与其“遵守”巴赫或贝多芬所属时代的演奏方式,他更愿意拥抱已经存在超过250年的演奏传统。

个人生活

1967年6月15日,巴伦博伊姆与英国大提琴家杰奎琳·杜普蕾在耶路撒冷成婚,祖宾·梅塔是在场的见证人之一。有趣的是,由于梅塔并非犹太人身份,亦非犹太教徒,他必须暂时“改名”才能参与仪式。婚后,巴伦博伊姆伉俪频繁地联袂演出;六日战争期间,他们曾在耶路撒冷、特拉维夫、海法及贝尔谢巴等战争前线的城市演奏。1973年,杜普蕾被诊断患有多发性硬化症,必须自舞台生涯退休,她于1987年辞世。翌年,巴伦博伊姆与俄裔钢琴家艾琳娜‧巴斯奇诺瓦成婚(两人之间的关系始于80年代,据悉杜普蕾生前并不知情。),这段婚姻关系育有二子:大卫‧阿瑟(David Arthur,1983年生)、迈可(Michael,1985年生),两人皆是音乐工作者。

巴伦博伊姆现持有四国公民身份:阿根廷、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西班牙,并能熟练使用七种语言(希伯来语、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俄语、西班牙语。)。巴伦博伊姆现居柏林。

获奖与荣誉

2002年:德国大十字勋章

2002年:阿斯图里亚斯亲王奖

2003年:威廉‧福特文格勒奖

2004年:沃尔夫奖

2005年: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荣誉外籍成员

2007年:意大利骑士大十字勋章

2007年:歌德奖章

2008年:皇家爱乐协会金奖

2009年:伊斯坦布尔国际音乐节终身成就奖

2011年:爱迪生终身成就奖

2011年:大英帝国勋章(KBE)

2019年6月7日:柏林爱乐“荣誉指挥”(德语:Ehrendirigenten),该团史上第一人

学位:

哲学博士,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1996年

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荷语),2003年

音乐博士,牛津大学,2007年

音乐博士,伦敦大学亚非学院,2008年

音乐博士,皇家音乐学院,2010年

哲学博士,魏茨曼科学研究学院,2013年

佛罗伦萨大学,2020年

格莱美奖:

最佳独奏者与乐队,1977年

最佳独奏者与乐队,1983年

最佳室内乐演奏,1991年

最佳管弦乐演奏,1992年

最佳室内乐演奏,1995年

最佳独奏者与乐队,2002年

最佳歌剧录音作品,2003年

格莱美奖名人堂,2012年

  • 歌曲
  • 专辑
  •  
    歌名
    专辑
    时长
    发行日期